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回复: 0

巴菲特的投资风险管理哲学

[复制链接]

85

主题

0

回帖

265

积分

积分
265
发表于 2021-6-1 1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像巴菲特一样管理投资风险
  澳投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金融博士 吴海峰
  提起金融创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金融体制创新、资本运作创新、法律框架设计创新等一系列涉及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模式,高级金融从业人员也会在产品设计、平台建设和渠道发展等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想法。金融创新的进程时刻伴随着我们国家金融改革迈进的步伐。
  推动金融创新的原生动力,归根结底离不开技术、资本结构和风险管理三大方面的创新。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的。我们说技术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推动力,资本结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载体,风险管理创新则是金融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理解技术创新和资本结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的影响并不困难。类似于网上银行,互联网消费和购物,各种电子化的证券交易软件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信托、风投、私募、互保互贷以及有限合伙等投资理财模式这些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金融元素都得益于技术和资本结构的创新。但是理解金融风控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会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毕竟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点是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因为只有承担风险才会有利可图,太注重于控制和管理风险,那会减缓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阻碍盈利能力。
  其实上述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风险控制和管理却是保障盈利的前提和基础。有太多的案例证实了缺乏良好的风控管理机制给金融创新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事实。
  没错,风险管理创新的目的之一是保本,但是我们如果光从保本的角度看风控,则把思维固定在了一种消极的视角下来理解风险管理创新的意义。纵观金融创新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从不断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没有了风险管理的创新,就没有成功的金融创新。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他的成就得益于一贯秉持和贯彻一种不熟悉就不参与这一最基本的投资风险管理原则:不了解不熟悉就是一种风险,不参与自己不了解的投资或者说把不了解的谜团弄了解,这就是一种风险控制和管理创新。
  目前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受欢迎的创新性金融理财产品也是风险管理创新的杰作,例如结构化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程度进行合理分类,把愿意承担高风险的人群作为劣后级别的投资者,把不愿意承担高风险的人群作为优先级投资者,然后让劣后级投资者为优先级投资者做安全保障进行投资,同时在赚取利润后,优先级投资者拿取固定收益回报,劣后级投资者拿去剩余部分。通过简单的把不同人群的风险接受程度进行科学分类,可以迎合大多数投资者的需求。又比如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量化交易,也是一种风险管理创新的盈利模式。借鉴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量化分析,从市场无规则的变化中寻找风险对冲机会,套取无风险的利润,例如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套利,在不同到期日的期货合约之间的套利,或者直接通过统计模型进行单边投资等。这些盈利的方法,都源于投资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虽然金融市场充满了风险,但是我们从过去的通过承担风险赚取利润的模式到不承担风险而能赚取利润,让收益来自于减少风险的创新模式,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成功的金融创新。
  微观层面上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风险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宏观层面上的金融体制创新和改革则更是从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处开始的。温州的金融改革,它本身就是一种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让民间的资金往来阳光化正规化,给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创造合法的操作平台,配套更加接近与市场调节水平的利率政策,这些都是改变以往民间资金交易的种种不规范不完善的风险管理新模式。西方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高层管理者也是不断摸索对于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方法,起草了金融衍生品监管法规,让衍生品风险敞口时刻处在范围可控的监视下,消除了金融系统过去的风险盲点。修改了金融市场交易条例,压缩了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的杠杆比例,减小和平抑投机性交易规模,降低了市场波动的风险,为恢复金融市场参与者信心和保障金融市场投资安全做了贡献。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社会经济唯有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处着手,才能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金融活动的规范和透明度,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最终惠及所有金融活动的参与者,这才是金融创新最终的追求。
  国家, 金融, 网上银行, 管理公司, 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7:02 , Processed in 0.1056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