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回复: 0

两次滞胀式危机(1973~1975,1980~1982)

[复制链接]

72

主题

1

回帖

229

积分

积分
229
发表于 2021-6-1 1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3-1975年:二战后世界第二次经济危机 日本应对最得力
     经历了60年代的“繁荣”期后,资本主义世界于1973-1975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中东石油战争爆发所引起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这是战后最严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美国也受到很大波及。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和信用的扩张,加速通货膨胀的飞跃发展,滞胀成为困扰美国经济、政治的最严重的问题。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12%,国民生产总值下降达10%以上,失业率达到8.3%,经济形势恶化,直到1976年才缓慢回升。
     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石油价格暴涨后,不但国内需求萎缩,而且国际收支出现困难。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记录,达11738 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记录。
   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1%,大批企业倒闭,危机中最高失业月份的失业人数达125万。英国股市崩溃,1974年12月股价比1972年8月的最高点跌落了76.2%。由于英国国际竞争力低下,危机期间贸易逆差上升到123亿美元,比1973年增加了115%。在生产下降的同时,1974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却上涨15.9%,1975年又增加到24.3%。批发物价指数更高,1974年达48.9%。
     德国受影响的程度比美、日、英等国轻,工业生产下降10.9%,首次达到两位数;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6%,失业人数增至119.4万,失业率从1972年的1.1%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4.7%。
     为摆脱危机,美国的对策是赤字财政。1975 年财政赤字高达532亿美元,是二战后赤字最高年份1968年(当时正值越战高峰)的两倍多,而且此后财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无减。英国着重控制通货膨胀,通胀率从1976年的16.5%下降到1978年的8.3%,代价则是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直到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点,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通过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日本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1980年-1982年世界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
     1980-1982年: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经济危机 各国加强干预
     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回升、增长乏力,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美国经济从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为高涨阶段,但37个月时间里工业生产仅增长15.4%,折合年均约4.8%,比以往各次高涨都低。英国直到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连德国、日本经济都落入滞胀,无法自拔。
     然而,旧账未清,新账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而且危机程度超过上一次。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2月陷入危机,其他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国家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三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企业倒闭数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人口从1979年611万增至1200万,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4%。对外贸易逆差也创下364亿美元的新记录,出口值从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
     1981年,里根成为美国总统后,主张减税、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排除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
     美国经济于1983年开始了茁壮复苏,这波经济成长维持了好几年,直到里根任期结束都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原本高涨的失业率于1984年中期降回到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持续下降。里根政府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八十年代初期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里根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收入也提升了6%。
     英国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工业生产指数降幅为12.1%,刷新上一次危机的记录。其中纺织、冶金、和建筑业下降最大。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两位数,1979年、1980年、1981年分别上涨13.3%、18%、11.9%,GDP增长率分别为1.8%、-2.4%、-2.4%。
     德国的危机更严重。由于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德国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11.7%,固定资本投资下降25.4%,失业率从3.7%上升至8.6%,失业人数从81.8万猛增到203.2万,同时,物价年平均上涨率高达35%。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亿马克。
     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危机持续时间最短,没有出现连续6个月的生产下降,而且生产下降幅度很小。以年率计算,日本1980年、1981年、1982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5%,3.4%,3.4%;工业年增长率分别为4.7%、0.95%、0.35%。同时,日本物价上涨幅度也比其他国家小。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日本节能型家电、汽车涌向世界各国,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史上所罕见的: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回再下降的W型,即三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责任编辑:龚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3:33 , Processed in 0.0982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