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回复: 0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

回帖

301

积分

积分
301
发表于 2021-6-1 1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条件的分析隐含与昭示了经济危机生成与爆发的一般内在机理。经济危机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在我国同样具有发生的可能性。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的探索,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了对经济危机的理论认识,建立了有关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条件和要素,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经济危机。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分析是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的。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首先系统分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理论概括又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要前提。在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后,马克思转入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考证。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分析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危机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换过程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此时的交换是一种典型的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这一交换过程中的交换客体仅限于剩余产品且交换行为十分偶然,但是任何参与交换的个人既是买者又是卖者,产品的交换存在直接的同一性。这种直接的交换过程是绝对平衡的,因此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
  当人类社会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W—等价物—W)时,特别是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W—G—W)之后,情况就发生了质的改变。这种以G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流通过程“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 在这种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G的介入与交换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扩展,交换内部原有的统一被分裂成买(G—W)和卖(W—G)这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外部对立促成使用价值与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以及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这四对商品本身内在矛盾的不断运动、发展甚至激化。这些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货币经济只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商品内在的矛盾对立与冲突还仅仅是局部的,表层的,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爆发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考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看来,简单商品经济仅仅提供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经济危机爆发所需要的“一系列关系”也初步形成。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条件分析散见于其著作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开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 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照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 当社会生产所要求这种比例或遭到破坏时,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便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第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 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 “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 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
  第四,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如果只有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引发持续的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膨胀。在这种相互作用下,二者的规模同时扩大。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以及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进一步要求扩大信贷规模,制造出虚假的市场繁荣。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速度却非常缓慢,“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来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伴生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转化成为现实性,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历史嬗变的逻辑结果。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再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使后人形成了社会主义无危机的思维定势。但是从最抽象的视角出发会发现,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条件的分析隐含与昭示了经济危机生成与爆发的一般内在机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可能性
  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条件,而且也具备经济危机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社会要素。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局部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的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社会主义企业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独立主体,有着高度的经营自主权,以追求自身利润和财富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进行完全有计划的生产和调控。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局部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 当代,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2:58 , Processed in 0.1266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