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回复: 0

老股民多年前对钢铁业的分析 仍有借鉴价值

[复制链接]

92

主题

0

回帖

286

积分

积分
286
发表于 2021-6-1 1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作为中长期投资者,研究上市公司是工作,是赚钱的基本功。在介入买进一个你认为价值低估的公司以前,应该首先得研究分析一下这个行业如何?这个行业的景气度属于在什么位置,特别是周期性行业。不可否认,钢铁行业就是标准型的周期性行业,所以,研究分析钢铁行业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事情。
  周期性行业,当一个行业处于景气度高位,媒体上大谈特谈什么什么公司价值低估,什么什么股票市盈率特别的低,这个时候你就不应该动心,因为行业景气度处于高位,公司的业绩有着快速下降的可能性。今天的低市盈率,不等于明天还是低市盈率。今天的价值低估,不等于明天还是价值低估,这就是周期性行业。
  所以,在证券市场,就有着那样的一句话:周期性行业应该在市盈率高企时买进,在市盈率低位时卖出的经验之谈。这句话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周期性行业应该在景气度低迷、市盈率高位时买进,在景气度高位、市盈率低位时卖出。
  说实话,我现在发出这个东东,其实是一个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因为真正的炒股票是没必要那样认真的去分析一个行业的,只要你对于这个行业有着大概的了解就行了。其实,我也并不是为了和大家说明什么,而是为了我自己,在这几个月之中,我在钢铁行业花了相当的精力,我就想在几年以后看看我这个门外汉对于钢铁行业的整体判断能力。
  权威人士的看法
  目前权威人士同样地对于钢铁行业的供求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前冶金部长、现钢铁协会顾问吴溪淳,钢铁协会会长谢企华以及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大多数认为,目前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行业投资的调控非常必要,否则我国的钢铁行业必将进入灭顶之灾,钢铁行业的调控刻不容缓。
  以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为首的少数人认为,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只不过是稍许有一点产能过剩,适当的产能过剩是必要地,也是必须的,否则钢材市场就没了稳定性。产能的过剩也可以进一步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可以推进我国的钢铁行业进一步更好的发展。
  谁是谁非,只能让以后的市场来评论。
  产能与产量分析
  目前对于产能的统计数据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数据显示,05年底我国已形成炼钢能力4.70亿吨,还有在建能力0.70亿吨、拟建能力0.80亿吨,如果任其全部建成,届时我国炼钢产能将达到6.20亿吨。这个说法和超级失败者的说法是一样的。
  另一种说法是:而从国内钢铁产能上看,按我们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可实现粗钢产能为4.30亿吨,目前在建并将于2006-2008年投产的项目有1亿吨产能,同时部分钢厂还有6000万吨的规划项目。若全部完全建设,即到2011年,我国钢铁产能就可以达到5.90亿吨。
  二种说法所不同的是05年底形成的产能不同,这就是我国统计数据的不准确状况,05年底的产能统计数据竟然相差整整4000万吨?!厉害的。到2010年的规划产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6亿吨左右。考虑到2007-2010年国内钢铁行业低迷运行期间会至少有6000万吨落后产能被淘汰,那么预计实际产能大概就达到5.40亿吨。
  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钢铁行业产品产量统计:
  日期/品种     粗钢     生铁      钢材   日均产  折年产
  八月份产量  3670.02   3478.07   3896.48  118.39  43211
  八月份累计 27273.67  26268.58  29886.03  112.24  40966
  七月份产量  3609.06   3470.91   3865.98  116.42  42493
  七月份累计 23603.65  22790.51  25989.55  111.34  40638
  六月份产量  3661.88   3505.23   4119.97  122.06  44553
  上半年累计 19946.96  19319.60  22195.18  108.41  39569
  五月份产量  3593.41   3532.60   4023.30  115.92  42310
  五月份累计 16217.47  15811.06  18054.00  107.40  39201
  四月份产量  3371.11   3245.10   3831.14  112.37  41015
  去年四月份  2832.12   2764.19   3004.47   94.40  34457
  同比增加量   538.99    480.91    826.67
  同比增长率    19.00     17.40     27.50
  四月份累计 12624.06  12278.46  14030.70  105.20  38398
  去年同累计 10700.35  10224.51  11296.81   89.17  32547
  同比增加量  1923.71   2053.95   2733.89
  同比增长率    18.00     20.10     24.20
  由于生产统计中的重复计算,使钢材产量远远高于钢的产量。因此在媒体上经常出现钢与钢材产量含义的混肴,也使人们对我国钢的需求总量和总量增长经常出现差别较大的数字。事实上,不论怎么样,实际反映在最终用户中的商品钢材总量总是应该少于粗钢的产量,因为还有个加工钢材损耗率(一般为5%)的问题。所以,现在我所判断的生产量以粗钢为基础。
  我相信,在今年的五、六月二个月各钢铁厂是满负荷生产的,根据这二个月生产量的折为年产量就是在4.30亿吨,所以我相信后一个统计数据比较准确。但是,主流媒体的说法是05年底已经形成4.70亿吨的产能,我估计可能就是统计时点上的差异。
  今年的七月份由于钢材市场的下跌,由于部分钢铁厂的机修,所以就形成了产量环比的下降,七月份粗钢产量3609万吨,环比下降53万吨,这是我国从03年以来的第一次环比减产。这一消息的出现确实给了我们一些鼓舞,说明我们的钢铁企业开始理性起来了。八月份的生产量也没什么大的增长,比六月份少一点,比七月份多一点。根据统计数据,八月份的库存量减少了一点,说明目前实际的供求关系是平衡的。当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目前的产能还没有满负荷生产,是企业理性的表现。
  曾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座谈会上透露说,2006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3.92亿吨,较上年增加4000万吨。
  现在看来我估计会超过这个数,因为到八月份就已经生产了27273万吨的粗钢,以后的四个月就算是平均生产量与八月份持平,那么也就是14680万吨,今年合计的生产量就是41953万吨。我估计今年年底的产能将达到4.70亿吨,今年的粗钢产量将超过4.20亿吨。从这个生产量以及大多数人所预测的钢材消费量来看,钢材市场确实是供大于求,也就是说产能过剩。但是,我的感觉产能过剩的情况并不严重,并不是象媒体所描述的想象中的严重过剩。考虑设备开工率因素,我估计钢铁市场是可能实现大体产销平衡的。
  从上半年钢铁行业前五户企业产销存统计情况来看,产销率大多数在100%左右,没有太多的库存,库存量大概在日平均生产量的3-9天左右。从钢铁企业的库存量分析,确实是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是有人在夸大其词。我相信,今年第二季度的企业都是在满负荷生产的。所以,我得出这个结论,最起码目前还没有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这里可能有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计产能的数据夸大了点,二是市场的消费量预测少了点儿,所以一来一去的就产生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假象。
  假如上面的产能统计数据是准确的,那么现在产能4.3-4.7亿吨,在建产能1.0-0.7亿吨、拟建产能0.6-0.8亿吨,淘汰产能0.6亿吨,那么合计产能就是在5.3-5.6亿吨。现在就取一个平均数5.45亿吨的产能。05年产能4.3亿吨,增长26.74%;年均增长仅仅是4.85%。
  我估计,这里的在建产能1.0-0.7亿吨,就是指的象鞍钢西区的500万吨,武钢的500万吨,马钢的500万吨等等,就是大多数在本厂区没经过批复的扩建产能。拟建产能0.6亿吨-0.8亿吨,指的是营口的1000万吨,湛江的2000万吨,防城港的2000万吨,首钢曹妃甸的1500万吨等等,这些需要批复的港口新增产能。
  那些扩建产能一般就是在今年、明年二年之中形成产能,现在就取中间数增长产能0.9亿吨,同时淘汰产能0.30亿吨,其实我在这里的淘汰不是指政府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而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产的淘汰老产能,实际增加产能0.6亿吨。按照在二年之中平衡投产,那么06年底的产能就是4.3+0.3=4.6亿吨;07年底形成的产能就是4.6+0.3=4.9亿吨。在08-2010年之间增加港口新产能0.7亿吨,实际上按照目前批复的速度是不可能有那么多产能的,因为时间来不及,但是考虑到其它的因素(雨后春笋般小企业)就作为能够形成的产能,在三年中淘汰产能0.2亿吨,实际增加产能0.5亿吨。按照在三年之中平衡投产,那么08年底的产能就是4.9+0.17=5.07亿吨;09年底形成产能5.07+0.17=5.24亿吨,2010年底形成产能5.24+0.17=5.41亿吨。在这里我没考虑政府准备淘汰的1亿吨落后产能,因为我的感觉告诉我,政府的这一次所谓的淘汰落后产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行为,最后的结果还是不了了之。说实话,我对于淘汰落后产能不抱任何的希望。
  一般来说,在实际操作中超过这个预测产能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我们再来看看这二年钢铁业的投资情况,统计数据显示,06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亿元,增长2.3%。呵呵,这是个矛盾的数据,我就听之任之吧,怪不得博友超级失败者说:“2004-2005年国家统计数据不准的,严重低估了投资额。”虽然有所夸张,但也实事求是。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1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9%;05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2271亿元,比04年增长27.5%;这二年半合计投资5049亿元。根据钢铁行业吨钢完全投资额在4000-6000元估算,那么也是差不多投资产能在1亿吨左右,与实际情况差不多。
  注:吨钢投资最低为鞍钢的西区500万吨,投资额146亿元,吨钢投资额仅仅为2960元;最高的是宝钢的湛江1000万吨项目,投资额700亿元,吨钢投资7000元;当然,这里还有个产品结构性问题,新建企业的配套设施问题,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的。最新信息,宁波建龙项目总投资160亿元,年产钢600万吨,吨钢投资2667元。这就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要知道这是个新的项目,与鞍钢投资的厂区的项目是不一样的。鞍钢的新投资营口项目总投资是226亿元,产能为500万吨,就算是650万吨的实质产能,那么他的吨钢投资也是3477元,也比宁波建龙高了不少的。
  好了,根据以上的钢铁行业产能投资分析,那么在“十一五”期间最大的产能情况就出来了:
  2004年底产能3.50亿吨(发改委统计数为4.20亿吨?),产量2.80亿吨,
  2005年底产能4.30亿吨,产能增长22.86%;产量3.49亿吨,产量增长24.56%;
  2006年底产能4.60亿吨,产能增长6.98%;产量4.20亿吨,产量增长20.34%;
  2007年底产能4.90亿吨,产能增长6.52%;产量4.60亿吨,产量增长9.52%;
  2008年底产能5.07亿吨,产能增长3.47%;产量4.90亿吨,产量增长6.52%;
  2009年底产能5.24亿吨,产能增长3.35%;产量5.07亿吨,产量增长3.47%;
  2010年底产能5.41亿吨,产能增长3.24%;产量5.24亿吨,产量增长3.35%;
  预测2010年粗钢产能为5.41亿吨,在这里我就算是2010年的产量为5.40亿吨。我国在2005年的消费量为3.50亿吨,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我国在2010年的粗钢消费量能不能达到5.40亿吨?消费量从3.50亿吨到5.40亿吨,增长1.90亿吨或54.29%,年均增长为9.06%。
  注:在这里,有二个情况需要说明一下,一是我没有考虑政府准备淘汰的所谓1亿吨落后产能,因为我并不抱希望,再说,如果真的是政府强行淘汰这个1亿吨产能,那么钢材的供求关系马上就逆转,马上就供不应求,钢材价格马上就疯狂的上涨。二是产能不等于产量,其中有着弹性系数,随着市场的供求情况,产量可以在产能的90%-110%之间自我调节。
  钢材需求量分析
  首先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钢材的消费量如何。
  我国在这二十年里的工业化进程中,有两次提速期,一次是在1990-1993年,另一次就是从2001年开始持续到现在的这一轮提速期。这两次提速期国内钢材消费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面我们分阶段对各个时期经济运行与钢材消费情况做一下分析。
  一、1990-1993年是我国工业化和重工业化进程快速提升阶段。这期间我国的投资率从25.6%提高到37.3%,上升11.7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当中的比重从49.3%上升到59.3%,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1992、199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17.5%和165%。国内钢材需求增长非常厉害,我国钢材年消费量从0.53亿吨增加到1.06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6%;国内钢材产量也从0.51亿吨增加到0.77亿吨,年均增幅达到15%。
  二、1994-1998年是我国工业化和重工业化进程调整阶段。受前期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影响,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开始下滑,国内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2%左右。同时我国重工业发展受到较大抑制,重工业总产值增速大幅度下降,轻工业增速相对提高,彩电、冰箱等家电消费量大幅度提高,1998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降到35%。这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消费比例相对加大,但这些行业用钢量不多,所以1994-1997年我国钢材表观年消费量从1.06亿吨仅增加到1.09亿吨,年均增长率不足1%,钢材需求增长异常软弱。国内钢材产量年均增幅为6.5%,1997年国内钢材产量1亿吨。
  三、1998-2001年是我国工业化和重工业化进程调整恢复阶段。我国投资率仍维持在34%左右,而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开始小幅上升。同时城市住宅消费增长开始显露出来,这使得钢材需求增长从前期的低迷中逐步恢复,2000年国内钢材需求为1.41亿吨,1998-2000年国内钢材需求年均增长恢复到8%,同期国内钢材产量年均增幅为8%左右,产量增长基本上与需求增长同比。
  四、2001-2004年,我国经济再次进入工业化和重工业化进程加速提升阶段。2002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和投资率都超过了第一次提速期的高峰值。到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99年的5.1%提高到29.7%,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也首次开始超过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即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了最高峰期。这期间我国居民消费的日用耐用品已相对普及和饱和,国内电视等行业已出现了过剩现象,国内消费开始从日用耐用品向汽车、住宅方向转变,这带动了这些用钢量较大的行业发展。2004年我国粗钢表观年消费量增加到2.95亿吨,国内粗钢产量增加到2.80亿吨。
  五、2004-2006年我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和重工业化进程的高峰阶段。这期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相当高的速度,2004年为25.8%,2005年在26%,2006年上半年在30%左右,考虑到后期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预计2006年实际增长率应该在26-27%。这三年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的高峰期,不过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2004-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应该比2003年有所降低。06年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权威人士预测,全年粗钢表观消费总量将在3.98亿吨左右。
  现在我们就看一下,从90年粗钢消费量的0.53亿吨,到06年的16年间粗钢消费量达到3.98亿吨,增长7.5倍,年均增长13.43%。全世界钢材生产、消费的增长基本上都来自于我国。
  以上的数据以及百分比来源于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个分析报告,我没有进行核对,所以我无法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部分明显出现错误的地方我已经进行修改。好了,历史的消费量数据出来了,现在就需要分析“十一五”期间的钢铁消费量。
  有专家认为2006年我国钢材需求增幅将继续减弱,如果按2007年国内钢材消费增长降到10%,2008-2011年降到4%计算,则到2011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将达到4.8亿吨(按2005年消费3.4亿吨计算),较2005年增加1.4亿吨,考虑到我国钢铁净出口量的增长,而随着2011年左右这轮调整期结束后,国内钢铁行业将再次增长,但增长方式将从本轮的规模扩张型转向产值增加型,即以高端产品产量增长和附加值增长为特点,不再是简单的钢产量的增长,而在2015年前后,我国钢产量可能将达到一个饱和峰值。
  钢铁协会顾问吴溪淳表示,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我国GDP年均增长7.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6.17万亿元。按每亿元GDP消耗钢量0.18万吨计算,则2010年国内消费钢量至少需要4.72亿吨,比2005年的3.52亿吨增加1.2亿吨。
  吴溪淳分析,考虑到未来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较高,2010年GDP可能超过《纲要》预期的26.17万亿元,也就是说可能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因此钢产量也有可能提前一年达到4.72亿吨。
  他们二人的预测看法差不多,也就是在2010年的粗钢消费量在4.72亿吨左右。我个人不以为然,理由是专家们从来也没有准确的预测过我国钢材的消费量。在五年前,有谁敢说2006年的粗钢消费量能够达到3.98亿吨?99年底的时候,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在“十五”末的粗钢消费量仅仅是在2.50亿吨,甚至有人在01年底的时候他认为05年的消费量不会超过2.50亿吨,实际上05年我国粗钢消费量为3.50亿吨,从增加的绝对数来说相差了1亿吨,相差率100%,相差的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所以我不敢相信。
  我们再来看看今年粗钢的消费量,现在我就不考虑库存因素的变化,就作为库存量不变来计算。今年上半年粗钢生产量为19947万吨,净出口1106万吨,那么消费量就是18841万吨,月平均消费3140万吨;其中六月份生产3662万吨,净出口393万吨,消费3269万吨。七月份生产3609万吨,净出口298万吨,消费量3311万吨。八月份生产3670万吨,净出口345万吨,消费量3325万吨。1-8月份累计生产量27274万吨,净出口1748万吨,消费量25526万吨,月平均3191万吨。假如在剩下的四个月平均消费3300万吨,那么就是13200万吨,06年合计消费38726万吨。假如在剩下的四个月净出口粗钢1000万吨,那么今年的粗钢净出口为2748万吨。总计06年粗钢消费量为41474万吨。根据上面预测今年的粗钢删除了4.20亿吨,那么基本上保持供求平衡,略有供大于求。
  如此看来今年国内粗钢消费量达不到3.98亿吨的,只能在3.90亿吨差不多了。专家们预测的今年粗钢消费量可能是已经包括出口量数据的。如果确实是包括了出口数据,那么预测的差距就太大了。
  根据以前粗钢消费量的增长率数据,根据我国“十一五”的总体规划,我个人认为我国在2010年的粗钢消费量不会低于5.30亿吨。理由如下:
  一,政府目前的调控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为了预防经济过热,而不是为了限制发展,不是为了让经济急刹车,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化,农村向城市化的目标发展。
  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总体将继续推动钢材市场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下游的机械、汽车、造船、轻工、石油、石化等行业以后年度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下半年政府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适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可能会一定程度削弱国内钢材消费需求,特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额、重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总额可能会出现小幅回落;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逆转,我国经济总体运行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社会对钢铁产品旺盛需求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不会产生逆转。
  三,我国的工业化渐入佳境,尤其是目前逐渐进入的重工业化,由于我国大量低廉的劳动力,由于我国人民的吃苦耐劳,由于我国老百姓的奴性,我国将成为世界性加工厂的可能。将为全世界提供低廉的初级产品,随着那些电视机、电冰箱、小家电等等大量的出口,势必得增加我国钢材的消费量。那些个加工厂、设备制造、产品等哪一个可以缺少钢铁?
  四,我国的城市化方兴未艾,大都市的房地产需要调控,小地方的房地产不需要调控的,是老百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老百姓真正的需要,城市化同样地少不了钢铁。我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铁路、港口、机场、高速公路、政府形象大楼同样地需要大量的钢材。
  五,政府鼓励造船业,政府鼓励装备工业,政府鼓励产品、设备的升级换代,政府鼓励环保工业,政府鼓励消费升级的汽车行业、普通房地产业,都需要大量的钢材来支持。重工业的发展对于钢材的消耗量特别的大。
  六,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制品出口量在不断增加,这里包括重大装备的出口,钢铁结构件的出口,机械零部件的出口,五金制品的出口,汽车的出口,等等,每月约有180万吨,一年就有近2200万吨,在这些钢材的间接出口中,各类板材、型钢、管材等占到很大比重。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原则,利用我国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口低层次钢铁制品的前途看好,如果这个方面的出口年增长15%,那么就是每年出口增长300万吨,将近增加粗钢消费量1%的增长率。
  七,采用GDP耗钢量测算,04年度每万亿GDP耗钢量0.1845亿吨,05年度每万亿GDP耗钢量0.1922亿吨,二年平均每万亿GDP耗钢量0.1884亿吨。根据我国GDP的惯性以及仍然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增长主要因素的实际情况,根据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十一五”期间的GDP增长率肯定会超过7.5%,我估计将有可能达到9%,2010年我国GDP将达到28万亿元,按照每万亿GDP耗钢量0.1884亿吨来计算,那么2010年的粗钢消费量将达到5.28亿吨。
  八,据博友datum先生提供的资料: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曾经历过钢铁需求量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直到工业化末期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时为止。以西方国家为例,美国钢材消费在1973年达到峰值,人均690公斤,英国是1970年达到峰值,人均477公斤,德国是1977年达到峰值,人均625公斤,日本在1973年达到峰值,人均880公斤。这四个国家的平均钢材消费量峰值为668公斤,按照我国的人口数就算以13亿来计算,那么钢材消费量的峰值就需要8.68亿吨。
  在“2006中国钢铁原燃料市场高峰论坛”上,据权威专家对于中国国内粗钢需求数量的最保守预测,2020年也将达到7.8亿吨,2010年达到4.5亿吨。但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很多人士认为,2020年应该是13.6亿吨,2010年5.5亿吨。
  总而言之,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得钢材需求强烈,特别是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中国人均铜、铝、钢等资源性商品的使用量,正处于起飞阶段,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大量的工装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因此,钢材的需求规模仍将不断的扩大。虽然政府下半年开始为了预防经济过热而进行调控政策,以后年度重工业的增长比例可能会降低,但由于惯性的作用钢材的需求不会一下子冷却,何况政府也是不希望经济衰退。所以钢材消费量的下降应该是缓慢的,而不会形成急刹车的态势,03、04年的政府调控也同样地显示出那样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粗钢消费量的增长将形成线性的下降。06年粗钢消费量增长12%至3.92亿吨,07年消费量增长11%至4.35亿吨,08年消费量增长9%至4.74亿吨,09年消费量增长7%至5.07亿吨,2010年消费量增长5%至5.33亿吨,“十一五”期间的粗钢消费量年均增长9%。
  我个人认为我国在2010年的粗钢消费量不会低于5.30亿吨。比05年的消费3.50亿吨增长1.80亿吨或51.43%,年均增长8.86%。有可能将达到5.50亿吨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0.00%。
  因为我国在“十五”期间从2000年粗钢消费1.41亿吨到05年的3.50亿吨,增长2.09亿吨或148.23%,年均增长19.94%。
  进出口分析
  8月份合计净出口钢坯、钢材共计331万吨,折合成粗钢为345万吨。
  7月份合计净出口钢坯、钢材共计285万吨,折合成粗钢为298万吨。
  6月份合计净出口钢坯、钢材共计376万吨,折合成粗钢为393万吨。
  今年1-8月份累计净出口钢坯、钢材共计1672万吨,折合成粗钢为1748万吨。
  今年1-7月份累计净出口钢坯、钢材共计1342万吨,折合成粗钢为1404万吨。
  今年1-6月份累计净出口钢坯、钢材共计1057万吨,折合成粗钢为1106万吨。
  有权威人士在七月份预测全年出口钢材3100万吨左右、钢坯600万吨左右;进口钢材1900万吨左右、钢坯40万吨左右。如果出现这种格局,全年净出口粗钢将达到1837万吨,其中下半年净出口粗钢731万吨。
  是什么原因我国从二年前的钢材进口大国到今年的出口大国?这里有二个原因,一个是由于我国的钢材产能过剩,钢材价格处于低迷的状态,与国际上钢材价格处在高位形成对比,所以就刺激了我国企业出口的冲动。一个是我国的钢铁行业实实在在的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价格竞争能力,主要是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竞争力。
  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在于钢材的生产成本和低层次的钢材品种。据统计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人力成本为12美元左右,大大低于欧洲和美国水平。 吨钢钢水成本在190美元左右,分别低于欧洲和美国的250和220美元。2006年2月份,中国铁矿石、焦炭、焦煤每吨的平均价格分别为87、100、75美元,也低于欧美价格。这就是我国钢材成为出口大国的原因所在,这个成本优势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以后年度钢铁产品进出口格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经济持续增长总体仍有利于出口,但出口难度会加大;二是我国钢材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我国钢材出口,但集中出口增量过大,增加了引发贸易摩擦的可能;三是国际钢铁产能加快释放,会抑制我国钢材出口,促进钢材进口;四是随着国内与国际间钢材价差的缩小,可能影响钢铁企业的出口动力;五是下半年国家即将出台的下调钢材出口退税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会对钢材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
  受全球钢材价格回升影响,国际钢铁产能逐步恢复。据国际钢协统计,上半年,全球62个产钢国累计粗钢产量5.96亿吨,同比增长7.9%,增幅比1-4月提高1.9个百分点,比1-5月提高了0.8个百分点,呈加速增长态势。其中,除中国以外的世界粗钢产量3.83亿吨,同比增长3.37%,增幅比1-5月份提高1.27个百分点。国际上钢铁企业在钢材价格高位的刺激下,产能得到恢复性的增长,国际钢铁产能的逐步恢复,将抑制钢材价格,形成与我国的价差缩小,从而抑制出口,促进进口。目前我国进口钢材的品种,主要的是我国还不能生产的高等级钢材品种,特殊性钢材品种,也就是高附加值的钢材品种。随着我国钢铁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越来越多,进口的产品会越来越少,在进出口方面就形成此消彼长,反映在净出口方面就是快速增长。而且,在全世界的钢铁产能,除了我国的产能增长,其它地方的增长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一是下半年全球经济仍将持续强劲增长势头,预计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9%左右,仅次于2004年的高增长水平,特别是美国、欧盟和亚洲三大经济力量仍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国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态势支撑钢材需求的增长,预计全年全球钢材需求量将达10.87亿吨,同比增长7.3%左右。总的来说,欧美国家的钢材消费量在缓慢的增加,这就为我国增加出口量提供了需求的保证。
  据预测,除中国之外世界钢材需求量在2015年之前每年增长2.4%,其中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是:印度5%,南美洲5%,独联体5%,中东5%。但除中国之外的世界钢材供应量增加大概在2%不到,这个因素同样的为我国增加出口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国际钢材消费的强劲增长也可以从我国的进出口方面来印证,04年我国还是个大量进口钢材的国家;05年基本上进出口平衡,上半年以净出口为主,下半年以净进口为主;今年的上半年一举达成净出口1106万吨的天量,上半年这一进一出等于是给国际上增加了2000万吨的钢材供应量,但是,国际上的钢材价格继续在稳步上涨,说明还是供求平衡,说明了世界钢材需求量的增长。
  目前在欧洲,在韩国出现了建筑商就喜欢用中国的进口钢材,其原因就是价格低廉,质量同样地有保证,这就为我国增加低层次钢材的出口提供了方便。甚至有可能出现欧美钢铁企业大量进口我国的粗钢进行深加工的可能性,其实,以前我们的出口钢材也就是以粗钢、钢坯为主的。或者说在钢铁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国际性分工合作。
  按照我国出口低层次钢材的成本优势,按照我国在高附加值方面的逐渐替代进口,按照我国钢材出口的摩擦程度,我想每年给国际市场增加0.5%的钢材应该没问题的吧。目前来说,我国粗钢的消费量几乎是占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一,06年除我国外的世界上粗钢消费量我估计就在8亿吨差不多。如果这样的毛估估预测,那么就意味着在上半年的基础上每年可以增加出口量400万吨。呵呵,可能太多了,那么就少一点吧,就算是出口量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增长15%。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年增加率在15%是不会有什么贸易摩擦的,所以,这个每年增长15%是可以期待的。有所谓的专家在七月份预测06年的净出口粗钢为1837万吨,但八月份就已经达到了1748万吨(呵呵,又是一个乱预测的典型)。我还是认为预测出口不会少于粗钢2500万吨,有可能达到3000万吨。虽然有去年上半年的大量净出口,而下半年却大量净进口的教训,但我还是愿意赌一把下半年继续大量的出口。
  那么就按照06年净出口粗钢2500万吨,每年增加净出口15%,那么07年出口2875万吨,08年出口3306万吨,09年出口3802万吨,2010年出口4273万吨。整个“十一五”期间净出口粗钢16856万吨,“十一五”末我国将成为钢铁出口大国。哈哈,将为我国的钢材产能增加了一个不错的渲泄口,我国将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出口第一大国。
  市场分析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比如说,年初巴西CSN3号高炉发生严重事故,因估计停工检修时间长达半年,迫使CSN必须外购钢坯以补充产能。据了解,最后CSN一共在国际市场购买了180万吨板坯才弥平缺口,此举却也造成了板坯价格急速飙涨,由最低点300美元/吨至上涨至最高的550美元/吨,涨幅达到83%。8月10日当天巴西CSN钢厂又传高炉事故,由于该事件想像空间实在太大,致令原本看空第四季度走势的市场人员再也不敢再看空,只能称后市多空,需视CSN事件影响程度而定。这就是国际上商品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一个例子,请注意,在国际市场CSN一共购买了180万吨板坯就引起供求失衡而引起暴涨。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条市场经济的规律到了我国好象就失去了意义,我国钢材的价格似乎与供求关系没什么大的联系。去年钢材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就是个例子,因为去年的钢材市场并没有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年底钢材的库存就可以说明供求关系其实还是平衡的。包括今年第二季度价格的上涨,六月中旬开始的下跌,似乎与供求关系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七月份时候钢材库存量还是减少的。第二季度的上涨也没有看见钢材库存的减少,恰恰相反,在第二季度的钢材库存是上升的。这是我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或者说有违于供求关系的悖论,也是大多数市场评论家的困惑,我国市场怎么啦?找不到答案。呵呵,好象跟我国国情有关,君不见我国的证券市场,好股票不一定上涨,垃圾股不一定下跌,ST也许涨起来更厉害。
  我国的钢材市场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一般来说市场的价格变动是那样的,生产企业提高了出厂价,那么销售商就提高销售价。而在我国是倒过来的,因为市场的价格上涨了,所以生产企业就提高出厂价;因为市场价格下跌了,生产企业就降低出厂价,或者是补差价。现在家电的销售价格也是如此的现象。你说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有些正常的市场经济的规律到了我国就会反过来的呢?想想就好玩。
  钢材价格无序的波动,钢铁企业说是销售商刻意制造价格波动的问题,销售商说是钢铁企业出厂价高于市场价的原因,评论家说是政府调控的因素。莫辨是非,谁也说服不了谁,都拿不出有力的说法。问题是政府调控也没看见钢材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上涨的时候也没有看见钢材短缺、库存减少;价格下跌的时候也没有看见钢材过剩、库存增加。按道理来说,钢铁企业的出厂价高于市场价,那么就意味着销售商的亏本买卖,那么为什么销售商继续乐此不彼的亏本买卖呢?难道说销售商钱多了轧手?显然不会,没那样的人。
  我个人认为,在无理由的情况下产生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最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我国钢铁企业、销售商多而小的关系,由于企业小而多的原因,企业之间进行的是无序竞争。由于市场评论家见风就是雨的摇旗呐喊,由于销售商高度投机、追涨杀跌的见风使舵,由于生产企业补差价的推波助澜,由于消费企业的见机行事,就构成了我国特殊的市场波动,形成了我国钢材市场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在这里受到伤害最多的是生产企业,但罪魁祸首当推生产企业的补差行为,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自作自受。
  生产企业如果看见了我的评论,他们可能会大呼冤枉,呵呵,你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在正常的情况下,销售商的销售利润是不高的,其吨钢净利润大概就在50元左右吧,一般来说不会超过100元/吨。现在我就以今年以来价格波动最小的螺纹钢来说。
  年初的时候螺纹钢大概销售价在2800元左右,然后慢慢的一路上涨,四月中旬开始加速上涨,至六月中旬达到3350元左右,上涨550元或近20%。那么在上半年螺纹钢是不是供不应求呢?非也!螺纹钢一点也没缺,在此期间钢材库存是上升的。那么为什么市场价会上涨呢?是不是出厂价提高了?也不是,出厂价是在销售价上涨以后开始上涨的。
  真正的原因是年初市场评论家认为,国际铁矿石今年会上涨,那么钢铁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继而出厂价因为成本的原因就上涨,那么市场价就应该水涨船高。由于市场评论家的摇旗呐喊,销售商就闻风而动,一方面加大采购量买进螺纹钢囤积,一方面抬高销售价,此时销售商的采购价为2700元左右。生产企业看见市场火暴,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天天向上,眼见得销售商赚的钱太多了,于是生产企业就跟在销售商的屁股后面提高出厂价。销售商看见生产企业提高了出厂价,那么就有了进一步提高销售价的理由,于是继续大量的买进螺纹钢囤积,继续提高销售价,当然,期间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于是就有了一个价格上涨的良性循环。同时,生产企业的库存减少,销售商的库存增加,社会总库存也是增加,就完成了在事实上供大于求情况下的价格上涨。
  至六月份,政府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进行宏观调控。此时的市场评论家又一次出现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势必减少钢材需求量,钢材价格下跌是必然;同时,银行的收紧银根,销售商也无力进行进一步的囤积钢材。于是,销售商还是闻风而动,钢材市场就进入了下降通道,此时的销售商就减少在生产企业采购,销售自己囤积的钢材。因为销售商手中囤积的钢材成本价仅仅为2700元,当时的市场价为3350元,堪称暴利,市场岂能不快速下跌?此时的库存情况是生产企业慢慢的增加库存,销售商慢慢的减少库存,总库存还是没变,但人的心态变了。
  此时的出厂价依然维持在3250元,就此形成了出厂价与市场价的倒挂奇观。由于销售商的减少采购量,由于价格次序的倒挂,由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增加压力,一部分生产企业就降低出厂价,一部分生产企业坚持不降价,销售商就去降价的企业采购钢材,使得没降价的企业库存越来越多,就迫使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调整或补差价,同时也不得不降低出厂价。由于有了生产企业补差价的客观事实,销售商的抛售就有持无恐,何况销售商手中还有着大量的低价钢材呢。至此,一个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生产企业跟在销售商的屁股后面降低价格,就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价格倒挂,就形成了生产企业被迫的补差价行为。就形成了去年的热轧板在几个月之中下跌2000元、今年上半年上涨了1300元的天下奇观,都是补差惹得祸!
  销售商心底里说:反正我不管是什么价格卖出,你生产企业会给我合理的利润空间,那么我何乐而不为,首先压价卖出,我卖的越多利润就越多!(恶性循环就此形成)表面上和大家说:你看看,你看看,出厂价与市场价的倒挂,我在亏本买卖,受不了了。
  假如没有生产企业的补差行为,假如生产企业一致认为在没有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坚持不降价,假如没有市场评论家的摇旗呐喊,假如没有销售商的囤积,假如没有销售商的疯狂追涨杀跌,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就只能在供求关系变化下的价格波动。可惜的是在我国没有那么多理智,没有那么多假如。这就是中国!
  博友核潜艇先生不支持我的看法,他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生产企业就应该跟在销售商的屁股后面调整价格,包括补差价。因为销售商本质上代表着需求,因为现在大多数产品都是买方市场。生产企业应该做的是努力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高需求从而高利润的产品,直至引导需求争取改为卖方市场。”
  核潜艇指出:“现在钢铁价格的制定基本上是市场化的了(但并不一定即时价格就是合理的),但钢铁企业的生命却还是“政府化”的,这种特殊的双轨制是现在低效而混乱的根本因素。而将其合理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反复的,甚至痛苦的、惨烈的,尤其是钢铁等几个行业,这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不说也罢。”
  对于这个观点我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销售商是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桥梁,他所代表的不能是消费者或者是生产商,而是中间人的角色。他起到的作用就是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引导消费,而不是主导价格的波动。当然,我不知道国外的钢材价格是不是也是那样的由销售商来主导?所以,我也不敢肯定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地观点,只能说是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吧。
  总而言之,钢材市场价格的非理性行为,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国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集中度低引起的,其次就是生产企业的补差行为,就是因为生产企业的补差价行为,就引起销售商有持无恐的抛售,以牟取暴利。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大大小小官员、新闻媒体、市场评论家都把去年四月份开始、今年六月中旬开始的钢材价格暴跌归罪于宏观调控、产能扩大,钢材供应量过度,供求关系失衡引起的。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全部供求关系,而是市场参与者的不理性行为。你想想,你看见过钢材积压吗?你看见过库存超过全社会半个月的生产量、消费量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基础原材料,难道说全社会库存仅仅为10天的消费量是供大于求?我不明白。
  当然,虽然目前从总量的角度来说是基本平衡,还是稍许有点供大于求,但从局部、从个别品种来说确实是存在着产品过剩的现象。
  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产能、产量、消费量的情况:
  “十一五”期间的产能产量消费一览表:
  年份   产能 增长率  产量  消费 增长率  净出口  总需求  供求
  2004   3.50   --  2.80   2.95  --
  2005   4.30  22.86  3.49   3.50  18.64
  2006   4.60   6.98  4.20   3.90  13.71  0.28  4.18  +0.02
  2007   4.90   6.52  4.60   4.42  11.06  0.29  4.71  -0.11
  2008   5.07   3.47  4.90   4.82   9.05  0.33  5.15  -0.25
  2009   5.24   3.35  5.07   5.15   6.85  0.38  5.53  -0.46
  2010   5.41   3.24  5.24   5.41   5.05  0.43  5.84  -0.60
  这产能产量消费量预测数据汇总一看,我都要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有问题?因为汇总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钢铁产能并没有什么过剩,甚至是会产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说实话,我心里没底,毕竟我是个外行。再往上看看我所预测判断的基础,好象也没有什么问题,最起码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入。那么会不会我是在屁股指挥大脑,首先定了数据再找理由呢?不是!因为我自己是明白的,我没有预设目标。现在看来只能立此存照,拭目以待2010的结果。反正五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的,我也可以以此来看看我这个外行的判断能力如何。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看,06年确实是存在着钢材过剩的现象,但是07年开始就没了过剩的可能性,甚至是短缺。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没办法预测的,就是产能不等于产量,设计的产能还是有着很多的超产能力的,比如说国外的产能利用率大多数在85%左右,而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大多数在100%以上,甚至达到产能利用率110%,所以,所谓短缺的问题是没必要考虑的。
  说实话,我对于产量消费量的预测分析没什么把握,因为毕竟是外行的原因,也许还有着我所不知道的深层次因素存在,所以,我不敢说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会引起我国乃至全世界钢材价格的暴涨,虽然说存在着暴涨的理由及可能性基础,但我还是不敢那样说,怕的就是误导了朋友们。
  但是。有一点可以和朋友们说的,由于美元不断的走弱,以美元为基本计价货币的生产资料会不断的上涨,有时候就需要一点点理由就行了。去年开始的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的行情大家都已经看见了。作为基础性生产资料,目前唯一还没有大幅度上涨的就剩下钢材,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国超常规的产能增加。假如国际经济继续好转,假如我国的钢铁产能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钢材价格急速飙涨还是可以期待的。当然,我不希望如此,因为我不希望乘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
  我国五金制造业快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五金行业迅速发展,其规模、管理、产品、设备和技术手段等都大大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有些方面已完全达到国际水平。
  通过结构调整,我国五金行业得以全面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五金产品品种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40类产品、不足500个品种,激增到目前的1万多个品种;产品门类也已经从过去传统的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3大门类,增加到10大类。目前规模以上的企业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2000家发展到5万多家,超亿元的企业从14家迅速上升到现在的100多家。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的这一条新闻也能间接地证明我国日渐增长的五金行业出口能力,作为将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在钢材间接出口的方面前途光明。
  8月29日发改委在发布的《钢铁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分析说: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受到抑制。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亿元,增长2.3%。投资增幅与2005年相比明显下降。继续分析说:钢铁行业投资增速呈加快之势,存在钢铁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二季度以来,钢铁行业投资呈现逐月加快之势。一季度投资325亿元,同比负增长2.2%,而二季度投资达到672亿元,比一季度增加了1倍多。
  如此说来,0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971亿元,05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2271亿元,比04年增长27.5%,那么下半年的投资额就是1300亿元。今年的下半年应该说在政府调控之下不会有什么投资增长的,那么今年的钢铁行业投资总额就算是2000亿元。2004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1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0%;那么也就是说这三年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在6052亿元差不多。根据钢铁行业投资的周期三年左右,那么就和以前说的在建工程产能1亿吨的说法差不多,可能在1.20亿吨左右。再从投资额反过来算,上半年投资总额1000亿元,相当于半年增加产能2000万吨,那么也是和我预测的增加产能差不多。因为在目前的钢铁行业投资总额之中,现在的这些投资额大多数是属于企业的扩产项目,存在着自然淘汰本企业的落后产能的可能性,所以,体现在增加产能上面就不是全部增加的产能。
  据统计显示:1一6月份,全国生产钢材22195万吨,同比增长25.78%,同比增加钢材产量4549万吨。其中,全国重点统计单位生产钢材13424.85万吨,销售钢材13360.45万吨,钢材实物产销率99.52%。前6个月,全国出口钢材1710万吨,同比增长47.7%;进口钢材941万吨,同比下降28.8%;累计净出口钢材768万吨。截止报告期末,全国重点统计单位钢材库存528万吨,月环比增加库存60万吨,比期初库存增加6.67万吨。
  如果说这个统计数据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那样说,我国的钢铁行业的产能并没有太多的过剩,是合理的。因为统计数据显示重点单位钢材库存仅仅为528万吨,比年初增加6.67万吨,那些重点统计单位就算是占全国的50%,那么全国的库存也是仅仅为1056万吨,仅仅是10天的生产、消费量,也是最起码的生产、消费量库存。而且也间接的说明05年底的粗钢产能是4.30亿吨,而不是4.70亿吨。否则上半年在价格高位的情况下不会就那么点产量。
  8月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价格协会会长戚向东在酒钢召开的冶金价格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分析认为,下半年,国内钢材市场将保持在低于国际市场价位的水平上平稳运行,小幅波动。
  戚向东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态势良好,主要表现为:生产持续增长,供求关系基本平衡;钢材进出口实现历史性转变,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上半年我国净出口坯材合计1057万吨,占粗钢产量的5.3%;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长材占总量的比重为49.6%,首次降到50%以下;钢材价格呈现全面恢复性增长。从2月份起连续4个月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企业利润下降,但呈现好转态势。尽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87%,但上半年全行业仍然实现利润 627.92亿元;钢铁投资得到控制,增幅回落。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增幅为2.3%,远远低于去年27.5%的投资增长率。
  戚向东表示,从目前全国钢材产品库存的相关数据来看,下半年,中国钢铁行业的供求关系距离恶化越来越远。
  戚向东表示,钢铁行业存在钢铁产能被虚增、市场需求被低估、过剩现象被夸大的问题。由于今年后续的开工项目主要以板材为主,所以大家都担心的板材会供大于求的问题不会出现。
  这句话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说开工项目主要以板材为主,所以大家都担心的板材会供大于求的问题不会出现?说实话,我所担心的也就是板材的供大于求。
  有关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粗钢年产量大于500万吨的17家大企业,粗钢产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46.33%,比去年同期下降1.77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还在下降。全国钢铁行业企业数从2003年一季度末的3634家增加到2006年上半年末的6795家,仅2006年上半年新增钢铁企业191家。
  这个统计数据让我可怕了,意味着03年至今年增加了3161家钢铁企业,增加了87%的企业。在我看来,我国的钢铁行业可怕的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企业过剩!产能过剩可以调节,企业过剩就没办法调节的。按照钢铁生产的三道工序,每三家企业构成一个完全钢铁厂,那么也就是1000家完全钢铁厂;就算是按照最小的规模10万吨/年产量,那么在这三年中就增加了1亿吨的产能。如果三年后这些小企业通过自己的原始积累进行产能扩产,那么也将增加产能1亿吨。多么可怕的数据啊,我不敢预测这些低成本的小企业会怎么样的发展或者被政府调控。
  再来说一个兼并重组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的问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我国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政府鼓励500万吨以上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逐步提高集中度,不支持500万吨以下的企业扩产,2010年形成2-3个3000万吨级的企业。于是,500万吨的规模就成了钢铁企业的生命线,3000万吨级的规模就成了大企业追求的目标。
  目前至05年底,我国年产1000万吨粗钢以上的企业有8家: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沙钢、莱钢、济钢、唐钢;年产500万-1000万吨粗钢的企业有10家,年产300万-500万吨粗钢的企业有16家。目前,中国十大钢铁企业的生产总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5%左右。
  于是表面化的兼并重组就开始行动,鞍钢本钢成立了鞍本集团董事会推进委员会;宝钢与马钢、八一钢厂签订战略联盟;武钢联合重组了鄂钢和柳钢;首钢与唐钢联合成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首钢控股水钢,唐钢与宣钢、承钢联合;唐山建龙重组新抚钢、济钢与莱钢的联合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所谓的兼并重组都是表面化文章,各兼并企业,被兼并企业还是继续各就各位,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重组,那些集团公司所做的就是产量统计上的合并。兼并的结果就是增加了一个的集团公司,增加了一层管理机构,增加了一些干部的编制,增加了一点管理费用,仅此而已。我国钢铁行业实质性的兼并重组,任重而道远。
  我还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条新闻,你政府不是要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装备嘛。好的,那么我就再建设500立方米的高炉,建设30吨的转炉,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这样淘汰以后的结果不是淘汰了产能,而是增加了产能,你还有什么办法吗?没有!所以,我对于淘汰落后产能不抱任何的希望。最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投资钢铁行业有利可图,虽然国有企业步履维艰。
  怪不得发改委急了,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当我还不了解钢铁行业的时候,觉得钢铁行业确实是需要整顿、调控,随着慢慢的深入了解,才知道大多数的国有钢铁企业危在旦夕。这就是发改委急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多民营钢铁小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钢铁行业赚钱。那么为什么国有钢铁企业步履维艰的呢?其实就是体制性问题,社会性负担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小企业在以后的竞争中体现出相当的灵活性,赚钱的时候就开足马力,不赚钱的时候就关门了事,但国有企业那样做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亏损还是得继续生产,反正亏损是银行的事情,不是我的事!
  呜乎哀哉,发改委急了!不惜发布虚假行业信息、动用行政手段来阻止民营企业的发展。难!难!难!!
  国有企业只能利用资金优势,利用技术优势走高端路线,否则,必输无疑!
  铁矿石问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已有50%以上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受此影响,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06年铁矿石继续上涨19%,二年间铁矿石上涨了103%。铁矿石的暴利引起投资矿山的热潮,包括国际矿山巨头,包括印度,我国原本无利可图的贫矿,也在这上涨声中抓紧投资开发。其实,合同铁矿石的上涨是正常的行为,因为去年的合同价还是低于现货贸易价的。我估计,铁矿石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已经不太大,但下跌的可能性同样地不太大,因为美元的贬值。我估计在“十一五”期间铁矿石价格波动的的幅度不会大,基本上就维持目前的状况。
  其他成本问题,其他成本主要的就是煤炭、电力与人力成本,一般来说,在“十一五”期间煤炭上涨的可能性也是不大的,因为现在煤炭业属于在景气度高位平台期,但由于煤炭业成本的逐渐提高,煤炭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也几乎是没有的。电力成本,我的感觉,我国电力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同样地几乎是没有,一是煤炭价格不会继续上涨,二是我国的电力价格其实是很高的,随着以后电力的过剩,所以电力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同样地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我国的钢铁行业在以后的年度里,唯一能增加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因为我国大多数钢铁行业的员工工资太低。当然,如果我国在“十一五”发生通货膨胀,那么成本还是会提高的,但是,一样的,钢材价格同样地会水涨船高,不过这个可能性并不大。
  钢材价格问题,也就是钢铁行业景气度的问题,我国特殊的价格波动情况我已在市场分析中说了,根据我个人所预测的供求关系来看,我国钢铁行业最低迷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属于在景气度修复期,或者是景气度低迷平台期,随着以后供求关系的明朗化,景气度会慢慢的提高,也就是钢材价格会逐渐的走高。如果政府强行关闭落后产能,那么就会引起钢材的短缺,引起钢材价格的暴涨,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结论
  我国的钢铁行业景气度目前处于低迷修复平台期,与国际景气度相差很多。CRU全球钢材价格指数显示,截至六月末,CRU国际钢价指数为165.8点,比上月上涨5.6%,比去年同期上涨20.3%,比2004年9月的历史最高价位仅低0.92%。七月初达到166.6点,创历史新高。八月份的价格指数回落到161.36点,较上月下降3.06%,但仍比去年年底和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2.08%、30.02%。受成本上涨、需求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近期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仍将保持稳中趋升的态势。
  据博友F22先生提供的信息,八月底国内钢材价格指数105.1,比国际指数整整落后了56点。据博友F22先生说,这二个指数的基期是相同的,那么就说明我国的钢材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至少还有30%的上涨幅度,因为当时的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现在的实际差价大概在1000多元人民币/吨,这就是国内钢材价格还可以上涨的空间。国际评论家认为,从02年开始的这一轮钢铁牛市可以连续10年之久,这就为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景气度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根据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产量、消费量的分析,就产能来说,06年属于供大于求,07年将供求平衡,08年以后有可能供不应求。就产量来说,在以后的若干年内实质性的供求平衡将成为常态,钢材价格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并不大,可能会有一点投机性、季节性波动。再一次进入年初低迷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当然,暴涨的可能性也几乎是不存在的,除非政府强行淘汰1亿吨落后产能。
  钢铁行业提高景气度的出路在于集中度的提高以及小企业的减少,但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原因,考虑到钢铁行业的利润率水平,考虑到钢铁产品的特殊性,显然,这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总而言之,目前资本市场的钢铁行业严重低估,大多数股票价格在净资产以下运行,预测动态市盈率大概平均在10倍左右。参考目前大盘的平均市盈率,作为周期性行业,作为景气度低迷时的钢铁行业,动态市盈率不应该在10倍的,应该在15倍才是合理的。所以,现在买进钢铁股就是价值投资的时机。当然,钢铁股是投资性品种,他不会有投机性品种那样的大幅度、快速度上涨,所以就不适合喜欢短线的朋友。
  但是,我们投资钢铁行业的股票,就必须投资于那些具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能力的企业,不能投资于那些还是在生产低层次钢材、与民营小企业进行竞争的企业。因为竞争的结果不是民营企业的死亡,而是国有企业的每况日下。在我们的证券市场,有些钢铁上市公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风风光光,赚钱多多,但是他们的集团公司却岌岌可危。
  附件:专家们的失误
  我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控制钢铁工业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答记者问中发现一段有趣的话语:
  问:为什么将淘汰落后炼铁能力的期限延到“十一五”期间?
  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中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约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2007年前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等,2006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淘汰落后期限的确定,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有所不同,应该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提出的2007年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装备,目标是正确的,《通知》之所以将淘汰落后炼铁能力的期限延到“十一五”期间,主要是考虑到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是从我国铁、钢能力平衡情况看,现有炼铁落后产能(1亿吨)要大于炼钢落后产能(5500万吨),而炼铁现有和新增产能比炼钢现有和新增产能小3000万吨/年左右,且我国钢铁工业以长流程为主,2007年前淘汰全部落后炼铁能力有困难,但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是可行的。
  这一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目前还是需要这些落后产能继续生产的,否则供求关系出现逆转,所以就只能慢慢的用新建产能来替代落后产能。就说明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的时候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到我国钢材的消费能力。
  大家再来看看这个,2005年11月30日公布的国研中心报告《2006年钢材石油供需形势预测》,报告中预测钢材需求增速放缓,2005年全年我国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06亿吨(实际消费钢材3.97亿吨,我估计当时十月份的钢材消费量统计数据已经超过了他们所预测的全年消费量),比2004年增加3025.8万吨,增幅为10.98%。报告中称,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钢材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预计2006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3685.44万吨,比上年增加3096.12万吨,增幅为10.12%,较2004年和2005年增幅继续回落。报告中继续预测,2006年我国钢材国内供给量约4.53亿吨,总需求量约3.37亿吨,供给超过需求约1.17亿吨。
  这份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刘世锦  冯飞,撰稿人: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刘均华(清华大学)王剑(清华大学)。看见了这个预测报告,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实在是忍不住了,就指出了自相矛盾、错误百出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数据。国研中心就出面修改了一个数据,请注意,仅仅是修改一个数据。潜台词就是:就错那么一个数据嘛,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知道,最基本的数据是错误的,那么其它根据这个数据所推算的数据还能正确吗?嘿嘿
  看了这个预测报告,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要知道,这个报告出台的时候05年的钢材消费量至少十月份的统计数据已经出来了,难道就不能根据十月份的消费量数据马马虎虎的推算一下全年的消费量吗?按照05年的钢材消费量是3.97亿吨,那么难道06年的钢材消费量会减少6000万吨?真正的不可思议。因为在这个报告中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的错,是整个一系列数据的错。就是这样的报告,竟然能够堂而皇之的公布于天下,让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去参考,去决策。其实,说的严重一点,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就是被你们这些糊涂人弄没了。04年我国开始的煤荒、电荒、油荒、运荒都是你们惹得祸!难道你们还想制造出一个钢材荒?好在地方政府没你们那样笨!
  还有专家们对于我国粗钢净出口的数量预测,竟然在七月份的时候还预测今年的粗钢净出口量为1837万吨,但八月份的粗钢净出口就已经达到了1748万吨。难道今年剩下的四个月净出口仅仅为100万吨?我估计九月份就可以超过这个数。
  我还注意到今年8月29日发改委在发布的《钢铁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中有这样一段话:“二是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受到抑制。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9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亿元,增长2.3%。投资增幅与2005年相比明显下降。”用我的小学生水平,无论如何也算不出“完成997亿元,增加26亿元,增长2.3%”的结论。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他们的分析报告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具有多大的权威性吗?难道专家们就不能稍许仔细一点吗?难道专家们就那么一点能耐?难道他们用的是外星人的高等数学?
  可笑的是这些行家们从不脸红,就一句跌破眼镜了事。那些专家们说起欧美国家的发展现状来头头是道,但就是看不清自己家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在用现在欧美国家的现状来对比我国的发展。殊不知英国的工业化是2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欧美国家在5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我国还是刚刚在开始。欧美国家在30年前就停住了人口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我国在30年以前是人口的爆炸时刻,这些人就是我国现在的劳动力大军,我国的人口与整个欧美国家的总人口差不多!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去研究一下100年前的欧美国家呢?呜乎哀哉,这就是我国纳税人养的专家,不知道他们除了拉帮结派、偷奸取巧与花天酒地、关卡弄权还能做什么?当然,他们在单位搞福利分鱼的时候就能够非常准确的告诉你:你的那条比我的大!呵呵,扯远了,打住。
  附件二:狂人语言
  最近听到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发言:“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三千美元左右。15年后……中国将达到人均五千美元左右,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再过30年至3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人均将达到一万美元,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
  还看到一种论调: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以购买力测算),不久还将超过欧盟。中国拥有一个规模为一亿人口的新兴中产队伍,其中多数挂在网上,而像柳传志这样的富翁,至少有1000万个,每人的家产都有1000万美金以上。如今强大的中国企业,正摧毁着美国人与欧洲人的饭碗;而中国人赚来的美钞,又投资于美国国债,这使中国在全球的经济事务中,有了一张王牌。因此这个10年,或下个10年,中国必是世界的霸主。
  一个国家,当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以后,她的投资、消费将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跃,将带来钢材消费量的突飞猛进。届时,也许我的预测也是大大的低估!所以,钢铁行业在我国,绝不是夕阳行业,是真正的朝阳行业,投资钢铁行业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日本在1973年达到的钢材消费量峰值人均/年880公斤就是我国钢铁行业的未来,要知道我国的人口将达到15亿以上的。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很多人士(非权威人士)认为,我国在2020年粗钢消费应该是13.60亿吨,2010年5.50亿吨。
  老股民申明:我这研究分析并不构成让你买进股票的理由,我也无意让你买进股票,是我自己吃饱了撑而闹着玩的,你自己买进的股票只能由你自己来承担责任!
  行业, 什么什么, 低市盈率, 钢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4:15 , Processed in 0.1239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