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回复: 0

巴菲特的财富观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5

回帖

690

积分

积分
690
发表于 2021-6-1 15: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纵观巴菲特的一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巴菲特财富观中的几个重要特点:
  (1)不要耻于谈钱,对于钱要有野心,特别是当你没有钱的时候;
  (2)金钱只是财富的一部分,不要把金钱当成财富的全部;
  (3)能花钱并不能证明你多有钱,能挣钱才能证明你的富有;
  (4)必要的时候需要“杞人忧天”,不要打无准备之战,也不要做无准备之富翁;
  (5)不要占有太多的金钱,将钱带入坟墓是一种浪费;
  (6)给子女留下越多的钱说明你越不爱你的孩子。
  一、             不要为钱工作
  美国布隆伯格公司2002年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当年个人资产已经达到305亿美元的巴菲特仍在拿着低廉的工资——33万美元/年,相当于一名硅谷的软件工程师。在提薪之前,他的工资长时间保持在10万美元/年的水平上。
  在大家惊呼巴菲特如此“廉价”的时候,巴菲特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为钱工作!
  巴菲特从小就有致富的梦想。可是当被问及为什么那么想要变为富人时,年仅12岁的小巴菲特回答到:“我并不是想要很多钱,我只是觉得让钱慢慢增多会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刚从哥伦比亚商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甚至要求过无薪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任职。老师最后给他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巴菲特连工资都没有问便坐上了下一班飞机。
  巴菲特这种“不问薪酬”的工作态度体现了一种经营的理念。在我们的工作中,大多数人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交易:我为老板打工,老板给我工资。但是在巴菲特眼中,工作是一份事业,是应该用来经营的。这种理念一方面可以让其工作时更为用心,也更开心。巴菲特自己就经常在家里熬夜分析财务报表,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另一方面,他也不会为工作所累,在他觉得事业不如意的时候,他可以轻易退出或者转行。1969年,当华尔街和美国股民陷入对股票狂热的渴求,争抢得不可开交时,巴菲特并没参加抢购,他卖出股票、解散公司,置身于股票市场之外。这让他避免了接下来的市场崩溃。
  而我们过于专注于工资条,结果把自己吊死在工资条上,我们工作不开心,不如意。我们更不敢退出或者更换工作,因为这样,我们的收支会在瞬间失去平衡。
  我们不仅自己给自己判了有期徒刑,更自己延长了我们的“刑期”。我们的欲望很多,可是实现的很少。要给我们自己“减刑”,或者降低我们的欲望,或者改变我们的心境。还有更聪明的做法就是“经营”,经营我们自己的收支情况,降低我们对工作收入的依赖,或者热爱我们的工作,将其当成一份事业来经营。
  二、不羁小钱求大富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舍得”一词可见。先有“舍”,后才有“得”。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鸟痴,天天到林子里去捕鸟。这一天,他幸运地捉住了一只鸟。回家的路上,恰好遇见一卖网的贩子,鸟痴欣喜万分,万般恳求,请贩子收下自己仅有的那只小鸟,换得一网而归。因为他知道,林子里还有无数鸟儿在等他。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鸟痴。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曾多次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阐述了他的投资概念。
  巴菲特刚走出校门的时候,父亲和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都劝说他离开股市,找一份安定并且高薪的工作把自己安顿下来。可是巴菲特却不愿意当一个安安分分的中产阶级。他心里一直渴望追随老师的步伐,渴望能够在股市叱咤风云。
  以巴菲特的学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高薪并且稳定的工作,这对于巴菲特而言是一只可以随时握在掌心的小鸟。股市则是一个充满成千上万只鸟儿的森林,巴菲特很可能需要在黑暗中来捕捉这些鸟儿。巴菲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他甚至愿意自己出钱租那张捕鸟之网,他提出无薪为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
  对于巴菲特而言,赚取钱财是自我实现,证明自己实力的好办法。鸟痴选择“捕鸟之网”,放弃唾手可得的鸟儿,那是因为他想要更多的鸟儿。巴菲特放弃大公司的高薪,正是因为他知道从格雷厄姆处学到纵横股市的能力,他就能得到更多的财富。而且,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他是在为自己敬重的人工作。这种心态下会更好地领会格雷厄姆的精神,更容易成功。
  这种“不羁小钱求大富”的想法也可以在巴菲特后来的名言中看出些许痕迹。他对自己有一句很精辟的解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当大多数人都在害怕失去手中的那只鸟(现在的工作)时,巴菲特却十分贪婪,不愿意被小小的财富牵绊住,他觊觎的是林中的一百只鸟(百万富翁的愿望)。
  我们都有野心,也想得到林中的一群鸟儿。但是真正让我们选择“放弃手中的鸟,拿起网捕捉林中的鸟群”时,我们却开始迟疑:为什么要放弃到嘴的肥肉?林中的鸟能不能捕到?即使可以捕捉到林中的鸟,是不是会很辛苦?有时候我们也不愿意降格,好不容易在好的公司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我为什么要去当销售员呢?所以,很多人选择“宁为牛后(屁股)”,也“不为鸡头”。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野心,又都不愿意放弃手中的鸟,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愿意放弃手中的鸟去捕捉林中的鸟群,并得到了一百只鸟,这是最成功的。而如果我们能够安心地拥有手中的鸟并细心照料它,即使我们不能捕到一百只鸟,但我得到了一只大鸟,这是第二成功的。最差的就是那种既不愿意放弃手中的鸟,又没勇气去捕鸟的人。这些人在二者之间摇摆,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手中的鸟儿也日见消瘦:工作没心情,加薪机会忽略不计,升职遥遥无期……
  巴菲特的成功有三个要点:不要为了芝麻而忘了西瓜;不管拿到芝麻还是西瓜,都比拿着芝麻想西瓜要好;为自己尊重的人工作,即使他不能给你芝麻,但他会给你西瓜籽的。
  三、绝不奢望暴富
  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方面的另一个天才彼得?林奇拜访了巴菲特的工作室。他发现巴菲特的办公室十分简单,没有交易员队伍,也没有显示股价信息的电子屏幕,没有股票价格图表,甚至没有计算机,有的只是一只古钟和一堆1929年以来的主要财经报纸。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巴菲特不按常理出牌在资本市场是众所周知的。这更体现在他的投资风格中。在其他人疯狂投机,一致看好的情况下,巴菲特显得十分冷静。在牛市的氛围中,巴菲特一点都不贪心,赚到足够的钱之后他立刻就退出来。在他退出之后不久,股市总是会急转而下。
  巴菲特的这种另类,并不是因为巴菲特不懂投资常理。恰好相反,他对股票市场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从来不曾奢望通过投机一夜暴富。他只是利用老师教给他的价值投资工具,去寻找股价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然后在基本价值相当的价位上出售,而并没有想去赚取基本价值以上的利益。这样他就总能买到物有所值的股票,也总能避开华尔街疯狂的氛围。
  77岁的巴菲特这样告诉我们:“赚钱不是明天或者下个星期的问题,你是买一种五年或十年能够升值的东西……很多人希望很快发财致富,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赚到钱。”
  四、最寒酸的大富翁
  2006年,北京所销售的宾利车比全球任何其他城市都要多。各类奢侈品厂商蜂拥而至,抢占市场。这让北京人觉得自己特有面子,拥有了渴望已久的富裕形象。如果这不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那便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比起纽约、东京这样的城市,北京的GDP总量、财政税收总额、人均GDP都不占优势。一句话,北京所创造的财富和他现在消费的财富不相称。中国有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习惯了奢侈,将来要是财源被切断,那种日子会非常艰难。奢侈通常是衰败的前兆,八旗子弟的经历已经说明了一切。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富有和奢华才会变成一对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巴菲特以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1951年,21岁的时候,巴菲特与苏珊结婚,两人住在一套每月65美元租来的三居室公寓里,房间很破败,经常有老鼠出没。1954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巴菲特不愿意花钱去为女儿买一张小床,只好把一个抽屉铺上褥子,把女儿放在里面。后来,他的经济情况改善了一些,但仍是不舍得花这笔钱,而是向邻居借了一张婴儿床。
  巴菲特极其不注重自己的着装,他的衣服总是穿到破得不能再破的时候才换新的。苏珊为他买的衣服他经常不穿,或者干脆退掉。记者经常问巴菲特,为什么一直不肯穿名贵一点的衣服,巴菲特用他特有的幽默回答:“我并不是不穿,只是名贵的服装穿到我身上也就显得便宜了。”他的妻子在这一年给自家的屋子装修了一下,共花去15000美元。“这像要了他的命一样”,他的一个球伴这么评价巴菲特的反应。
  1962年,巴菲特32岁。这一年,他的个人资产达到了100万美元,实现了少时的梦想。有一个朋友问他:“当百万富翁的滋味如何啊?”巴菲特笑了笑,回答道:“我可以用钱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他想了想,又追加了一句:“假如我愿意的话。”
  然而他并不愿意,这一年他只换掉了陈旧的老房车,因为开着它去接客户显得太过寒碜。巴菲特最愿意的是坐在自己寒碜的办公室里积攒更多的财富。
  已经成为富翁的巴菲特生活依旧十分简朴。他不仅不关注奢侈品的消费,甚至排斥其他人谈论奢侈品。他去度假的时候,曾经向导游抗议“请不要再说他们(窗帘、地毯等)值多少钱了,说说这些钱怎么赚的吧”。
  巴菲特的节省甚至到了“给钱都不要”的程度。合伙企业是一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每年都会提取总资金的一定比例作为企业的开支,而这笔钱的支配权在出力方——基金经理。当时美国一般共同基金的管理费用占1?25%,而巴菲特的合伙企业中只有0?05%。可以说,巴菲特每年放弃了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支票。巴菲特对于华尔街新贵们不断使用股东的钱或者自己的钱(这种情况很少)来扩建自己财富王国的行为十分鄙夷。他曾多次撰文并在公开场合批评这种行为。
  巴菲特不仅在生活上与华尔街新贵挥金如土的习性不同,在对财富的认识上,巴菲特也与同时代的人很不相同。
  在他成为百万富翁之前,巴菲特对于财富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那是他26岁的时候,尚没有富起来的他写信给自己的好友。在信中,他对臆想中的财富十分担忧。他提到自己“不愿意将财富挥霍掉”,也不可能“留给孩子们大堆的金钱”,他不知道“剩下的财富怎么办”。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巴菲特这是在痴人说梦,就像还没有中福利彩票便已经开始规划要怎么花500万了。可是如果追问一下我们自己,即使是痴人说梦,我们说过这样的梦吗?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当富翁的准备,我们又怎么可能富起来呢?巴菲特曾经说过:“准备是最重要的,诺亚不是下雨之后才开始造方舟的。”
  设想一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被幸运之神捉住,一夜间陡然暴富,若不做妥善安排,“靠山吃山”,能够维持几年的富裕生活?
  荣升百万富翁之列的巴菲特早已经意识到财富是来自社会的,他个人创造再多的财富也只能消耗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财富应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巴菲特尚未找到,虽然他已经开始向一些慈善机构进行捐款,但他尚不认为这是最好的方式。
  而立之年的巴菲特走到了人生的小高峰,他的认识也成熟了很多。他对财富的“杞人忧天”让我们知道: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做好致富的准备并不一定会成为富翁,但如果不做就一定不能成为富翁。
  巴菲特是个理财高手,在他的眼中每一分钱都是财富的来源,而浪费每一分钱则都可能是浪费数百万美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这一魔鬼在捣鬼。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个魔鬼驯化,为己所用。那就是“省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巴菲特最后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用来投资,他的财富雪球是从最初的一粒小雪花滚出来的。正是由于这种吝啬,才有了大财神巴菲特。
  五、钱必须回到社会
  在对待财富的观点上,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对他的影响十分之大。格雷厄姆认为“任何在自己名下有多于100万美元财产的人都是十足的傻瓜”,他自己也把大部分的财富花在慈善事业上。在巴菲特走向巨富的路上,巴菲特渐渐看淡了金钱对自己的作用。他甚至把金钱当成负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财产。巴菲特认为:财富来自于社会,早晚它还应当回报社会。他告诫子女不要期望在他身后获得巨额遗赠,因为他不想让他们坐享其成,更不想让他们毁于财富。人世间毁于上一代留下的财富者,不计其数。巴菲特深有感触,不忍重蹈覆辙,贻害子女。
  2006年,巴菲特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赠给慈善事业。一年之内他总计捐款435亿美元,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给好友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他捐赠了高达370亿美元的股份。大家惊呼巴菲特从“铁公鸡”到“大善人”的转变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次巨额捐款中巴菲特的过人之处。
  巴菲特年轻时便宣扬富人不能为富不仁,而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对取消遗产税,他认为这是对富人的纵容。但是当时的他却并没有将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做慈善事业。因为在他的观点里,如果一个人钱生钱的能力十分强的话,与其要求他第一年拿100万做善事,还不如过几年让他交出200万,甚至2000万。他自己是一个投资高手,所以他也有理由将这笔善款捂这么久了。
  而且,在他捐出财富做善事的时候,他并没有交出现金,而是用自己在公司的股票来捐赠。这样的话,既不影响公司的运作,也可以为这笔善款再生些钱。而且在处理股票转移的时候,他巧妙地避免了“出让大部分股票而减少对公司的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很多人都怀有善良的心愿,却往往不能如意。或者是好心无法得到好报,或者是为了好心而背上了经济包袱。同样的出发点,巴菲特却走到了另一个终点:他获得了大慈善家的美誉;他要求基金会允许自己的子女在里面供职,间接地安排好了子女后半生的生活;他的善款分期地注入到基金会中,他还可以继续当他的大富翁……
  虽然巴菲特有心于慈善事业,但他对于已有的慈善机构却颇不认同。他认为很多慈善机构只是将钱发到需要者的手中,并没有将手中富余的善款好好利用。而在巴菲特眼中,这些钱可都是赚钱的工具。他知道“这些钱必须回到社会中去”,因此他总觉得自己投给慈善机构的钱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感到十分不值。
  为了更好地把钱还给社会,巴菲特设计了多种巧妙的手段。最开始的时候,他采用了“小钱变大钱”的手段。巴菲特通过一个企业慈善计划,将股东们的善心汇集起来。他鼓励股东每个人捐出一小部分钱财给他们自己指定的慈善机构。这项活动长期地进行了下来,在1990年就捐赠了300万美元。后来,巴菲特开始参加慈善拍卖活动,开始用自己的名声来卖钱。他在1999年拍卖自己用了20多年的钱包,得到25万美元并捐给了奥马哈孤儿院;他甚至在eBay上拍卖与自己共进午餐的机会,然后将得到的钱捐给慈善机构。而且,他也要求他们就餐的餐馆在免费的基础上向该慈善机构捐款1万美元……
  在巴菲特认为自己还有很强的造钱能力时,他几乎不花自己的钱做慈善。但这并不代表他吝啬。在他看来,把100万直接交给理财收益只有4%的慈善机构还不如自己通过30%的投资回报来运作,然后再将钱交给慈善机构。这样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巴菲特既不减少自己赚钱的工具,慈善机构也能够得到更多的钱。
  2007年11月,两名参议员在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放话说将废除对房屋课以遗产税的税则后,巴菲特表示反对,他认为,废除这种赋税之后,受益人很明显是他这样的超级富豪。在他看来,在一个家族中世代相传的财富,是构建精英社会的大敌,因为这有损机会平等。超级富豪和中产阶级之间的鸿沟日渐拉大,机会平等的原则也在日益受到侵害,如果没有一个渐进而又有效的遗产税进行约束的话,这种差距将更加明显。
  也许巴菲特不是最慷慨的慈善家,因为盖茨有条件捐献比他更大数目的财富,其他不那么富裕的人可能会把自己全部的财富捐献出来,但巴菲特无疑是最聪明的慈善家。
  六、男人真正的财富
  在生活的天平上,一端放着事业,另一端放着家庭。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却常常不能如意。江湖上流行的一条短信反映出现代人的“十多十少”:食物多了食欲少了;娱乐多了快乐少了;休闲多了休息少了;关系多了关怀少了;财产多了财富少了;交流多了交心少了;文章多了文化少了;理论多了理想少了;公务多了公德少了;爱人多了爱情少了。
  那些以事业为借口而疏于照顾家庭的男人真应该感到羞愧——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家庭,就算赚了再多的钱,他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说到底,那种人就算再成功,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花天酒地的物质享受或者是胜人一筹的逞强欲望。我们在抱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却也可以看到极少数的神仙眷侣不仅可以共患难,更能同富贵。他们不仅能够胜任领导的身份,更可以成为好伴侣、好父母。巴菲特的实践证明,家庭不仅和事业不冲突,更是事业的基石。
  巴菲特一直把家庭和健康当成自己重要的财富。虽然因为工作他和妻儿聚少离多,但是巴菲特家一直是最温暖的。他曾经为了保持体型而与小女儿打赌:如果巴菲特体重下降,她将支付他1万美元。虽然小女儿一直引诱巴菲特吃冰激凌,去肯德基,但巴菲特不为所动。当然,巴菲特最终得到了小女儿的1万美元。
  步入老年,对于死亡的恐惧使得巴菲特更加看重身体健康与家庭和谐。这时候,金钱对于巴菲特而言只不过是一些数字,他并不在乎多几个零或者少几个零。一次,他的股东问他“成为巨富后还有什么打算”,他想都没想就说:“做最长寿的人。”在他妻子死后,他便决定淡出投资界,完成妻子的慈善遗愿。同时他也为自己的几个子女分别成立了慈善基金,并努力将孩子吸引到自己的身边,让一家人在一起和和气气地陪巴菲特度过晚年。
  在巴菲特觉得自己在股市中应该隐退的时候,他也终于把迟迟未能完成的心愿达成了。2006年,巴菲特将自己85%的财产,约为370亿美元分批向五个慈善机构进行了捐献。其中大部分捐给“盖茨夫妇基金会”而不是自己的基金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好友比尔?盖茨做慈善比自己更聪明。同年,在他的影响下,比尔?盖茨也宣布自己将逐步退出微软的运营,而将心力放在慈善基金会的运作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4:36 , Processed in 0.1050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