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危机面前,他们曾经如何应对
历史上美、俄经济复苏政策概览
□ 李敏/文
经济危机就像漂荡的幽灵,总在搜寻机会乘虚而入。事实上,“华尔街风暴”这样的危机事件并不是第一次降临人世,然而,世界金融市场尤其是欧美资本市场多年来的稳定发展俨然已使人们忘记伤痛。所以当一切到来时,人们才显得那么猝不及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或许可为今天的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经济大萧条:美国——“罗斯福新政”
翻开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经济危机。在此次危机发生前,美国经济在股票、证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但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先是股市开始暴跌。道琼斯股票指数从1929年最高的381点跌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跌幅高达90%。资本市场的崩溃严重削弱了金融制度,动摇了企业信心,阻碍了工农业发展,缩小海外购买和投资,使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工业、农业、信用危机同时并发,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工业生产总产值下降36%,世界贸易缩减2/3。
正是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颁布一系列“新政”,其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改革、复兴和救济,实质是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入手,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稳定社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他还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法律,1933年的《银行法》创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迫使很多银行必须遵循其规则。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引进了对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这一系列金融政策,对保证存款人的存款,恢复银行信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并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第二,加强对工农业的计划指导。工业方面,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工业复兴法的中心是企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农业方面,新政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第三,有的放矢,积极推行社会、经济改革。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为刺激经济,政府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政策,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还能造福于社会。政府在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救济失业的同时,制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以减少社会阶级矛盾。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政府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以减少社会贫富差距。
到1939年,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石油危机:美国——里根经济学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和信用的扩张,通货膨胀不断加剧,滞胀成为困扰美国经济政治的最严重的问题。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也被称为继大萧条后的世界第二次经济危机。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猛涨,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加剧美国外贸逆差,加深滞胀趋势,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上涨,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4%,对外贸易逆差也创下364亿美元的新记录。
在此期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最为可怕的是,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年上涨率达到13.2%。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并出现巨大的回升。其内容在于:
一是着眼于减税政策。里根总统减税政策理论依据是财政学中的拉弗曲线。正是在此理论支持下,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措施,通过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等方式,使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还增加绝大多数美国人的财富。
二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放松对企业的管制。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很多特种行业,即有高度发展潜力的而且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以自然垄断的名义,进行了很多管制(主要是排斥竞争的市场禁入),实际上维持了行政垄断。而自里根始,美国进行了所谓的放松管制,从航空业开始,电信、电力、运输等行业,接二连三地进行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私有化,取消市场准入的禁令,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该产业,而无须行政审批,这样就引入了竞争,打破以前的行政垄断。比如电信业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到十几家竞争商,竞争使电信服务得到提升,电信价格下降,技术创新速度加快。
正是由于里根经济学政策的实施,里根在任期间,美国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从1982年12月起,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经济复苏势头比战后历次经济复苏都强劲有力,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3%上升到1986年的25.2%。这不仅使美国的多数人民接受了减税的“里根经济学”,而且里根也因此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总统之一。
转型的阵痛:俄罗斯——普京主义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把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确立为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然而,在美国模式上形成的“休克疗法”改革方案并没有使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反倒使其陷入更为严重的危机之中。
1992年至1998年的7年中,除了1997年GDP增长0.9%之外,其他年份经济都呈现出负增长,7年间GDP累计下降了40%,物价却上涨了2600多倍。除了市场的混乱不堪外,俄罗斯还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普京上任时,23个金融寡头控制了俄罗斯67%的国民经济;同时,却有近一半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种高物价、负增长、贫富分化严重的状况不仅使俄罗斯深陷转型的阵痛之中,还让其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甚至是三流国家的危险。正是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普京走马上任,倡导并开创了俄罗斯所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这就是“普京主义”。
总的来说,普京主义就是以高度集权的总统制为核心,以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为基本内容,以争取恢复大国地位为外交基本目标,依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主权民主的意识形态来发展俄罗斯的道路,其具体内容为:
第一,实行减税措施,消除贫富差距。1999年以来,俄政府大力减少税种,如取消了消费税、道路税等,将原先200余种税减少到20多个;使企业和个人的税负降低了30%以上,促进了消费、投资增长。在消除贫富差距方面,2000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采取厉法严治、打压寡头垄断、惩治贪污腐败和偷税漏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增加对贫困人口的补贴等政策,以促进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通过这些措施,俄中产阶级人数比例已从2000年的20%多上升到2005年的40%多,也使得俄罗斯拥有了广大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
第二,积极促进就业,提高人民收入。俄罗斯通过减少公司注册审批、税费减免、商业贷款、吸引外资、再就业支持、鼓励居民创业、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措施大力增加就业,使俄罗斯登记失业人数从1997年的900多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577.5万人,失业率从11.8%下降到5.6%。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俄罗斯通过颁布《最低工资法》保证劳动者最低工资及工资不断提高,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工资差额、以及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等方式调节工资使职工最低收入得到法律保护并不断提高。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俄罗斯颁布《农业和农村发展法》等法规,并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鼓励投资,增加就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调节粮食、土地与资源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控制通货膨胀,维护消费者权益。2000年俄联邦通过了《消费者权利保护法》,政府实行了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使消费品价格上涨率逐渐下降,从1998的84%下降到2005年的10.5%,价格的稳定增强了消费者信心。此外,自2004年起俄罗斯实行居民银行存款强制保险制度,以保护居民存款安全和消费者的购买力。
正是在普京政府的主导下,俄罗斯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自普京上任开始,俄罗斯经济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增长。普京在任的8年,俄罗斯的GDP年均增长6.7%,总体增长了72%。如今俄罗斯经济已经恢复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水平,开始由恢复型经济转向发展型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正是因为推行的“普京主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现了俄罗斯社会、经济与国力的恢复与稳定,普京也因此成为“俄罗斯国家英雄”式的政治领袖。
美国经济, 美国, 罗斯福新政, 国民经济, 世界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