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1997-1998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等三次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本文主要透过分析三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重点在于分析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造成的影响,以此来得到金融风险的防范的一些启示,包括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及防范金融衍生链过长等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监管,
一、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运转失调而引发的金融大动荡。它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等进入指标急剧恶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投资者基于资产价格急剧下降的预期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兑换成货币。金融危机有局部性的也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百起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1997-1998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渊源
1.1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的组成部分。1929年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从而引起借贷市场的混乱。1931年5月奥地利信贷银行的破产成为触发世界各国银行信用危机的导火线,信用危机又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程度。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1)出现了大批银行倒闭的风潮,而且引起了国际性的连锁反应和整个货币金融领域的严重混乱(2)中止了国内和国际的支付关系,危害和动摇了整个国际信用体系(3)造成西方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崩溃,各国货币纷纷贬值(4)进一步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2.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由泰铢贬值引发的。97年下半年泰铢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大陆以外的几乎所有东亚国家和地区,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数千亿美元的直接损失,横扫俄罗斯、中亚东欧诸国,全球40%的地区遭受冲击。在这场危机中,重灾区国家和地区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建设成就严重受损,主要表现在(1)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2)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倒闭(3)国际资本大量外逃(4)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剧烈动荡,进而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5)危机扩散蔓延到区外(6)1998年9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这场危机中兴风作浪,出现巨额亏损,后由美联储出面相救才免于倒闭(7)1999年1西雷亚尔大幅度贬值,对拉美和美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8)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总的来看这是一场没有在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条件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其严重性、危害性以及波及面是二战以来到此最为严重的月巴。
3.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导致金融海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之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已经历时两年之多,还在发展之中,许多问题还未暴漏。
(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这场危机虽是由美国的虚拟经济引起的,但是根子还是因为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因素相互作用,使这场危机不断恶化。
1.实体经济方面的原因。(1)美国负债经济模式的破灭。
美国从政府、企业和家庭层面均是负债运行。从政府、企业层面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面对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迅速发展,美国制造业大量移居海外,美国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只剩下高科技、金融服务业和军工,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产业“空心化”必然带来巨大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美国却利用其美元的国际贸易清算货币地位,大量输出美元,其他国家则将贸易盈余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作为美元储备,同时还大量购买美国的公司债券,作为保值盈利工具。理论上讲,只要美元国际货币结算货币地位永远不倒,外国政府就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就连利息也因为通货膨胀或美元贬值而大大压缩。如此循环往复,美国的国债、公司债越积越多,形成了美国政府、企业层面的负债经济模式。从家庭层面看,同样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美国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但美国的国内消费却在不断增长,这个差额很大部分就由美国家庭的负债来弥补。从1971年到2007年,美国企业平均工资从每小时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从40:1扩大到了357:1,同期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扩张到2.5万亿美元,住房负债11.5万亿美元,美国普通民众的负债共计14万亿美元,而负担最重的则是低收入人群。由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的负债经济模式由于规模太大,远远超出其支付能力,它的破产是迟早的事,需要的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2) 科技创新步伐没有跟上。
美国引领了信息技术革命,支撑了美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克林顿时代的经济增长黄金时期。但美国的科技创新没有继续孕育出一次足以带动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新的产业革命,而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衰竭,这意味着美国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对于全球化时代的领先国家而言,是其经济繁荣的致命伤,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滑。
(3)经济运行的周期规律。
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经济活动必然沿着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呈现规律的扩招和收缩。基钦周期作为短周期,认为经济波动应以40月为一轮,朱格拉周期作为中周期,认为8到10年为一次扩张、收缩的周期。美国经济在90年代前期形势极好,两年后增长率突增到5%,并持续了5年。于2001年3月开始的衰退已于当年11月结,仅持续了8个月,是战后经济周期史上持续时间最短的衰退之一。2001年底后,美国经济曾出现5年多的高增长、低通胀和金融市场稳定的繁荣景象。市场经济的繁荣不可能长期维持。因此,从经济周期来看,美国经济也需要经历一次比较大的收缩。
2.虚拟经济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
为了缓解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和2001年经济衰退,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又在随后两年各降息1次,将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到1%。2004年6月起开始了连续17次的加息,基准利率从1%缓慢上升至5.25%,美国延续3至4年的低利率时期。长期的低利率造成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助长了经济的泡沫。
(2)房地产市场泡沫和次级贷款过多。
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推动了住房需求和房价上涨,这又降低了房贷的风险,刺激了房贷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获取最大利润,金融机构开发了次贷产品,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向很多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次级按揭贷款,住房按揭条件变得特别宽松。从1995年至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全部按揭贷款的比例从5%上升到21%,连同中间级贷款,非优质贷款的占比已达到46%,2006年次贷购房者已占新增购房人数的40%。尤其是2001年美国进入低利率时代以来,次级贷款在美国飞速发展,其新增贷款额从2001年的12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38%,到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余额已达1.5万亿美元。
(3)投行杠杆比例过高和金融衍生品开发过滥。
在赚钱效应的影响下,金融业最重要的风险控制和谨慎被贪婪和狂热取代,华尔街投行的高杠杆盈利模式大行其道。据有关统计显示,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就连雷曼兄弟在破产前,杠杆比例也有30倍(4)信用评级不严和金融监管不力。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8年7月份发表的调查报告,在给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存在大量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都未能避免利益冲突问题。在信用评级不严的同时,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监管松懈。在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没有意识到金融创新对风险的放大作用,他鼓励金融创新,强调市场机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泛滥。可以说,金融监管当局对投资银行、评级机构和金融创新缺乏预见和监管滞后,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一)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后果。这两次已经过去的金融危机都在当时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受灾严重国家经济倒退7到10年都有发生,对实体经济造成恶性后果,同时使世界经济增速放慢。
(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景。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还远未结束,但是其造成的一些后果还是可以看得出的:
1.在次贷危机中首当其冲便是大批金融机构的严重亏损或倒闭。自2007年4月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以来 ,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一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2007年9月21日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到挤兑风波 ,并于2008年2月18日由英国政府将其收归国有。进人 2008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先后有贝尔斯登、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公司、美林公司、华盛顿互惠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或陷人严重财务危机。2008年4月18日IMF称全球次贷亏损已达 1万亿美元之多。
2.美国和欧盟、日本经济衰退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欧盟、日本的金融机构因大量购买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再加上自身虚拟经济的缺陷和实体经济的不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中英国成为首个陷人衰退的发达经济体 乌克兰政府肩负千亿美元外债压顶。
3.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很小 ,但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大 ,并主要通过人 民币汇率变化 、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美国国内需求减少等方式使得我国出 口 、投资和消费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四、由金融危机得到的金融风险的防范的思考
(一)加快科技创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能够发展的根本理由在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虚拟经济只能赚取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而不能贪图过高,尤其不能指望长期获得大大超过社会平均的利润率。同理,金融深化、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开放等虚拟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一定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去抽象地谈论虚拟经济中这些重大问题。金融危机的发生,多数情况下都是虚拟经济的过热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危机的发展成为必然。所以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必须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适合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是国家政府促进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是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更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必要手段。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这次的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原因在于金融监管出现问题。日本、韩国等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构建适合于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完善一国金融体制的主要举措。然而,监管体制的构建只是基础,要防范金融风险关键在于把金融监管付诸实施,不然再完善的监管体制都将是摆设。这次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以说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很完善了,然而依然发生了危机,主要是因为各个监管机构没有能真正的对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三)防范金融衍生链过长。
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各要素的不断重组与创造性变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出现的新事物,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规避金融管制的有效方法,也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金融创新产品的代表金融衍生品其本身所具有的链式反应决定了它蕴含的巨大的金融风险。链式反应是指当危机发生时,金融衍生品因其高度衔接的产品设计,以及几倍到几十倍的杠杆放大效应,使得这些危机能一级一级传递下去,一直放大传染到金融体系的各个角落,这就是金融创新产品所能引发的链式反应。金融创新产品所能带来的链式反应决定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对金融创新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场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过度创新所带来的危害。什么是过度创新?过度创新就是金融创新链条过长,一环扣一环的衍生链,虽然可以无限细分市场总体风险,但是也埋下了在金融链条断裂时所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潜伏的危机是可怕的,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基础证券到衍生金融产品一代、二代直至N代,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错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要发生,整个金融链就要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机。回顾这场危机爆发的全过程,作为实物资产的房地产的持续低迷在美国金融链里是这场危机爆发的诱因,而作为金融创新产品主要设计者的投行资金链的断裂则是这场危机的深化,波及股市楼市以及全球金融动荡则是这场危机的蔓延。之所以有如此大范围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触角已经延伸到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放贷机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政府,因为利益的驱逐,或深或浅地都和金融衍生产品一代二代三代等高盈利产品扯上关系。金融衍生产品链有多长,就有多少金融机构被牵扯进来。有利润时大家一起分享,而当危机来时,也必须大家共同承担,无一能幸免。因此,要防范金融危机必须防范金融的过度创新,防止金融衍生链的过长。
结 论
融危机一直以来就时有发生,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各个国家也都一直在努力规避金融风险,透过这场危机我们认识到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更看到了金融创新的双面作用。金融衍生产品链过短,不能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然而过长则加重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该适度控制金融衍生链的长度,才能起到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金融危机, 金融, 全世界, 投资者, 代表性 |
|